2014年4月20日上午八点半,由敦煌学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与凤翔蒙元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凤翔蒙古遗民与遗物学术座谈会》在凤翔西区的凤凰酒店召开。凤翔县县政府、凤翔人大、凤翔政协、文化局、博物馆等单位也应邀出席。宝鸡多彩涂料装饰有限公司对这次学术会议予以赞助。
我司李总和张总参观蒙古遗民遗物
参会..有:
1.阿尔斯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裕固族文化研究室研究
人员
2.敖特根: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3.陈广恩:广州暨南大学文化史籍研究所教授、博士
4.樊波:陕西碑林博物馆宣教部主任、
5.胡戟: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6.苗冬: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
7.彭晓静: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8.施新荣: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9.史淑琴:厦门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10.谭婧霞:洛阳外国语学院中文系讲师、
11.特木勒: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所教授、博导,元史研究会副会长
12.王东: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馆员、博士
13.吴炯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讲师、博士
14.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西夏研究》主编、历史研究所所长
15.杨富学: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16. 尹伟先: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17. 杨洁:西安陕西碑林博物馆馆员、
18.朱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19. 张海娟: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馆员
20. 张艳: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21.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所长、蒙古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宝音得力根
另外还有三个来自新疆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研究生作为列席代表,旁听会议
日前,由陕西凤翔县屈氏蒙古族系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紫荆村屈氏蒙古族系溯源研讨会”在凤翔举行,与会..对自元代以来就定居在凤翔、以屈姓为代表的成吉思汗后裔的历史问题进行了探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亚岐认为,按照元代官吏制度,路、府、州、县的“总管”由汉人或其他少数民族担任。但为巩固蒙古族的统治地位,中央又选派皇室家族成员到地方担任“监管”,即达鲁花赤。2003年发现的《大元天潢初立凤翔府城子达鲁花赤屈术之茔》石碑表明,元代的这支蒙古族屈氏家族在凤翔担任的即是“达鲁花赤”一职。由此推断,时任凤翔府达鲁花赤的屈术或为成吉思汗后裔。
屈.早为汉姓,何时成为元代蒙古贵族姓氏?对此,田亚岐分析,历史上一些移居到汉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大都取复姓的首字,对应汉姓的同音姓氏,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姓氏。因当时蒙古贵族的复姓“奇渥温”首字“奇”在发音上接近于汉姓“屈”,所以“屈”就被这支生活在关中地区的蒙古族采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辛怡华说,经过700多年的变迁,这支定居凤翔的蒙古族文化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文化习俗中依旧包含了诸多蒙古族文化元素。石碑与当地屈姓族谱的内容部分解答了这一现象。
学术会议的目的意义:通过学术座谈,推动和加强凤翔县与国内外历史文化研究的交流合作,填补凤翔史志空白,提升凤翔县知名度,增强凤翔县在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含量,促进凤翔文化旅游业与经济快速发展。